王玉存:病有所医变为了现实


讲述人:王玉存    出生年月:1949年10月

个人简介:王玉存,女,中共党员。1949年10月1日出生,1972年6月开始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发展变化。说起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我有感触,也有话可说。因为变化太大了,说起来话就长了,今天,我就先专门说说卫生领域的变化。因为,我退体前,在宛城区卫生局工作多年,退休后也一直关注着卫生系统的点滴变化。卫生领域的变化,我不仅是见证者,更是经历者。

卫生领域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中国几千年病有所医的梦想,终于变为了现实。我用摸得住、看得见的事例说出来听听。

"长生不老"的梦想成真了。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一直在苦苦追求长生不老,但这一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个梦想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77岁;婴儿死亡率,建国初为200‰,目前下降到25.5‰;孕产妇死亡率,建国初为150/万,目前下降到5/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是新中国70年共享发展创造的历史奇迹。

医疗卫生条件越来越好了。就拿我们宛城区来说吧,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没有一家三甲医院,在家门口根本享受不到优质医疗资源。我记得过去医生看病只有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心在诊断治疗疾病的设备有彩超、CT、核磁、高压氧舱、血管造影机、动态心电监护仪等等现代化设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医疗、预防、保健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健全,设施齐备,技术精湛,一个遍及城乡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建立起来了,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在家门口能满足各项医疗需要。更重要的是,基本的医疗网络织成了,还不缺优质的医疗资源,还拿我们宛城区来说吧,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建成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并且与北京的医院,开展了远程网络医疗服务,不仅满足有病能看,还实现了有病能看得好。

百姓看得起病了。以前农村有句顺口溜:"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阔王。"这是新农合医疗制度实施前,农村的真实写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和政府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经过努力,我国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同时,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不断完善。曾经视医院为畏途的农民,正越来越多地接受来自医生的治疗,而那句顺口溜也早成为了历史古董。

养生保健应运而生。现在,养生保健蔚然成风,练太极拳的、跑步的、跳广场舞的,随处可见、遍布城乡。这往前推二十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以前,百姓为温饱问题而奔波操劳,根本无闲工夫去想养生保健的事情。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下一个需求就是健康和安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百姓已经脱离了温饱水平,进入到了小康时代。因此,养生保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公众养生意识觉醒的结果。

百姓看得起病了。以前农村有句顺口溜:"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阔王。"这是新农合医疗制度实施前,农村的真实写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和政府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经过努力,我国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同时,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不断完善。曾经视医院为畏途的农民,正越来越多地接受来自医生的治疗,而那句顺口溜也早成为了历史古董。

回首过往,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健康的牵扯,转化为一项项可知可感的"暖心之策",铺设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从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到取消以药养医、遏制医药费过快增长,深化医改,一次次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我们有理由相信,立足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经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领导我们一定能把健康远景变成生活的现实,我们将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社会个人及每一个家庭的共同责任与行动。我与祖国同岁,祝福祖国母亲,祝福家乡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