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运:做一位民俗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讲述人:田文运    出生年月:1949年2月

个人简介:田文运,中共党员,1949年2月生人,方城县二郎庙镇田楼村人,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方城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品有《画说历史》《图说民俗》《我的记忆》等。

我叫田文运,中共党员,退休教师,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方城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我出生在一九四九年建国前夜,长在共和国的红旗下。在农村渡过半个多世纪,对七十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耳闻目睹,印象很深。共和国从一穷二白到国富民强,一步步光辉的历程,象书页一样常在脑海里翻看。五十年前农村人使用的生活和生产工具,对农村的民风民俗的我都非常熟悉。小时候冬天一身汗夏天一身水的闹过新媳妇,领着小学生复收过生产队小麦。我从小学生就参加农村的扫盲运动,直到全国人民彻底摘掉文盲帽子。我十来岁时见过五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场面,那一个个挥汗如雨的精灵,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硬是用双手和双肩垒出祖国的基础建设,给我们后代子孙留下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和六十年代人们忍饥挨饿顶住西方世界的巨大压力,创造出一个个惊人的奇迹。人们激情燃烧的场景深深烙在脑海里,一句话:中国人民有志气,敢叫日月换新天。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农村那些旧锄头旧锛铲,打墙用的打墙板和铁杵,它们有的被烧锅、有的被烤火、有的卖铁。妇女日常生活的宝贝"纺花车"有的也成柴火。还有那时人们磨面的石磨,也这边一扇儿那边一扇儿扔在砖石堆里。三十年前下粉条工具也不见了,本来会揣粉盆和会捶粉瓢的人大多也老了。生产队时用的牛车也没有了,上面的铁车角儿和"铁门腰"也早当废品卖了。娶媳妇用的花席,待客用的拖盘儿,温酒的酒釵连同八仙桌也成民俗馆的藏品,好像一夜之间人们的生活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人们早已盼望的一块面实现了,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不知怎地换上"的确良"了。这是为什么?这是四十年来党的政策好,老百姓富起来的写照。这一切都将激励我去写、去画,但她们大多数随着时代的进步消失了,我凭着记忆和请教老年人把她们画出来留下来,这是共和国的宝贵财富,我虽然画工不佳,但足以表现出当时家什的样式、用法和场景,足以说明国人聪明才智和无限的智慧,和共和国七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光辉的历程。

你别看农村这个地方简单,经过一描绘,一年四季吃喝拉撒,民风民俗大小上百个故事。那时新媳妇结婚用牛车,站在盛有粮食的斗里插着称和织布用的茱拜天地。妇女生个孩子叫"落地儿",怕得"四六风"送米面男孩十二天女孩九天等。农村生活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补漏锅的、卖当的、卖盆卖罐的、择猪娃 的、鸡蛋换盐的,一路走来又几十个故事,连在一起篇幅可真不小。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虽然个别村风俗有所不同,但大多基本上差不多。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啊!不把她记下来,真是怪可惜。我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用手中的笔勾画,不知道的就请教乡村老者,到二零一零年初稿完工,用了十年功夫,五易其稿,编著《画说历史》一本,从初稿到四稿自费印了四回。从县领导到普通老百姓,从诗人、作家到书法画家,广泛争取意见。从初几十幅民俗画到定稿二百多幅,前后花了十八年,花费上万元。2017年画了献给共和国七十华诞七十米素描长卷一套,又花了三年时间,光卖纸七卷二千一百元,国庆七十年华诞期间在县文化中心展出。上面从小孩们月亮地儿里捉迷藏、挤囊包到紧过搭石慢过桥,女孩儿抓籽踢键子等等。作品征求意见稿一发出,就得到省文联、县文联等领导和书画界人士和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我感谢省市县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报导,市县两级档案馆图书馆对书本的收藏,给我很大的鼓舞。二零一六年家中建有民俗馆一座,馆中藏品近千件,覆盖农耕文化、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名人书画等,免费供人参观,开馆至今约有五六千参观。使这人类几千年留下的文明史得以保存,填补了这方面的一项空白。让人们在致富路上不时回头看看祖国和人民那光辉坎坷的过去,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今天在这里参加南阳报业集团举办"迎七十周年华诞.我与祖国共成长"网络宣传活动,我心情十分激动,我几十年积累的民俗故事,也是祖国和人民七十年来发展步伐留下深深的脚印,与读者见面。我感谢南阳报业集团的领导和同志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