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书田: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


讲述人:樊书田    出生年月:1949年10月

个人简介:樊书田,汉族,1949年10月1日出生,1985年9月入党。自1964年9月参加工作至2009年12月退休,分别在樊湾小学、樊湾初中、邓庄初中、上庄乡中任教,教龄45年。

很幸运,我出在1949年10月1日。能在祖国母亲哺育、培养下成长,一路目睹了祖国如火如荼的大建设,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尽情享受着盛世太平的美好生活。

上世纪五十年中期,我背着妈妈用平日积攒下来的零碎小布块拼接而成小书包去到离家三里多地的张庙(原张家的庙堂)小学读书,后来有幸学校又增设五、六年级,在那里一直读完小学六年,经考试被歪子中学录取。三年初中读完,没考上高中,返乡后,当时也算是"文化人",就在村耕读小学任教,这也成了我的终生职业。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加之与共和国同龄,对农村、农业、农民前后发展变化一目了然,耳熟能详。建国后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农村。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村由贫穷走向富裕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究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用布票的时代早已成了历史。从八十年起,西服已风靡城乡,穿西装打领结着皮鞋。以往认为了不起的西装革履已是太寻常的装束。中国人"洋"起来了。我们农村的人也同样"洋"起来了,回想起当年"开后门"求别人买一件"的确良"布料时的情景,是何等寒酸和凄凉。两相对比,恍若隔世。

饮食这方面进入七十年代,生活虽有提高,但仍是缺少细粮,家家户户都是省着吃。在我们这里,吃的主要是红薯,细粮小麦很少。小麦是根据劳动工分每人每年60-80斤不等,就算是80斤,哪敢吃啊,何况我家没劳力,工分少只能分60斤,全靠红薯维持生活,每顿是红薯面馍,红薯块,红薯面汤儿,多少人的胃病就是长期吃这饭得下的,但也无奈。菜是水煮盐拌,少许棉油而已,多数顿还没有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到了八十年代,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吃饭已不在是人们的追求。如今,人们见面问候是:"你好!"但在以往,人们经常关心的就是吃饱,见面问候,开口就是:"吃饭没有?"现在叫起来,觉得有一些俗气,而那时就是最实在最关心的问候。除了吃饭,还有什么能超出人们的追求?吃饭是人的第一需要,也就成了人们的第一关心。中国百姓饱尝饥饿之苦历经数千年之久。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彻底走完了之前那么漫长的苦难历程,步入了人人吃饱吃好的小康岁月。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逐步提高。食品消费由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到了以追求质量为主,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奶,鲜菜,水果四季常有,人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改革开放四十年,住房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49年解放后,面对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首先是发展生产,力争使人人有吃有穿。由于工农业产能薄弱,国家要进行基础建设,说不上也顾不上住房问题。进入八十年代,人们的住房逐渐发生了变化。村上第一户修建砖混结构房时,曾轰动全村,很多人特别上了年纪的人都来看稀奇,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的建房越来越多,就不足为奇了。砖混房在村上已成普遍。随后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房内的装修也越来越高档。地上铺有地砖,墙上贴有墙砖,卫生间,厨房也趋向城市的潮流。床上席梦思床垫等铺陈一新。使用多年的油灯早已被人们遗忘。电灯、节能灯、彩灯进入家家户户,电热毯、书柜、灯柜时尚。客厅的沙发、液晶电视、电话、音响、饮水机、茶几处处透露出时代气息。不少人家还安装了电脑、无线网、互联网迅速拉近了乡村人民与外界的交流。在农村烧柴禾的户廖廖无几;气、电成了主要生活能源。电磁炉、冰箱、冰柜、电风扇、热水器、洗衣机、空调等电器成了家庭的必备之物。

手机已近乎人人都有。微信短语,迅速传送天下大事,沟通亲情友情。网购活跃:邮政、申通、中通、圆通……等快递物流往来货运繁忙。微信,支付宝收付款十分方便,足不出户,即可买遍天下奇珍万物,无须开店,就能销售本土农副产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闲暇休息之时,三五成群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看看电视,品尝着用热水器烧开的自来水,心里甜滋滋的,拉拉家常,说说当今,无不感叹:我们也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做梦也没想到啊!

改革开放40年来,行路难也已成为历史。七十年代前,就我们村而言,交通十分不便。人们双腿步行年复一年,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若有一辆自行车,也是令人羡慕的高档消费品。"要致富先修路",党和政府的意志很快成了民众的共识。八十年代后,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异常迅猛,铁路、公路、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建设,捷报频传,就连西方工程专家视为铁路禁区的西藏也修通了青藏铁路。八十年代初,个别人有了拖拉机,用于运输并搭乘人员,那时的司机是何等的威风。1989年,我们家乡也有了客运班车。如今交通运输便捷,道路平坦,路面宽阔。在党中央的安排布署下,公路村村通,乡级拍油路,村级水泥路,路面硬化一直修到家门口。公路网络密布,私家车,货车,摩托车数量不断增加,"晴天车(自行车)拖人,雨天人拖车""出门一脚泥"的窘迫尴尬,已成为往日的回忆。

还有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又给农民减免了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农业税被彻底取消;另外农民种粮还有补贴,这些农民得了实惠,增加了家庭收入心里乐开了花,还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举国上下的农民朋友兴奋异常。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解决了农村老无所养的难题。凡是年满60岁的老人,每人每月都能领到不等数量的养老金。我们这里有100来元,对于老人们来讲,手里有钱了,心里总是热乎乎的,再说,近期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阶段的工作,到2020年全国不落下一个贫困人口,党和国家有决心有信心啃下"脱贫"最后一块硬骨头。目标明确,任务艰巨作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每一张试卷交上的都是百分卷,这才是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此著多的惠民政策,从各个途经增加农民收入。重视和关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党对改革实践理性反思的成果和"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具体体现,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渗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此并列提出深化对改革目的和发展归宿的认识。

回首过去,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结出累累硕果。她像一阵春风唤醒了沉睡的中国。这一伟大决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华大地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中国农村的变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变化的一个缩影,但我们能从中看到很多东西,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中国也大大变样。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积贫积弱的中国,而是一个经济总量高居世界第二的世界性大国。中国的经济繁荣发展,逐步步入现代化社会,中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升,拥有航母和J20战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质更加充足。我毫不怀疑地相信:中国在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一定会、也一定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定会再次䇄立于世界东方!同时也坚信,中国农村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辉煌!